热点聚集

之前写过一篇文章,题目是“海底捞那么出名,但是它的口号是什么?””,其中提到了海底捞的口号——四川火锅...好的火锅可以自己说话。

看完文案,很多网友在后台说:

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海底捞是四川的火锅!

是的,只要你去过海底捞,就会发现海底捞很少从四川推广。即使贴了口号,也往往只有后半句(好火锅可以自己说),没有前半句(四川火锅)。...

注:这是海底捞之前的口号

现在已经换成了“嘿,海底捞”

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...

其实除了海底捞,其他很多大企业品牌似乎都不喜欢强调自己的“生活体验”,比如:

西贝——当初定位“西北民俗美食”,几经折腾,改成了现在的“西贝面馆”;

王老吉——不强调是广东的凉茶(ps,凉茶是广东特产);

大白兔——不强调是上海的太妃糖(ps,上海专卖店一定会看到);

肯德基——它已经很久没有宣传自己是肯德基的炸鸡了

甚至包括东阿阿胶——虽然“东阿”是一个地名(东阿县),但在其官网上,并没有强调地域特色,而是侧重于“滋补”效果。

那么,这些堪称“特产”的大企业品牌,为什么不说自己是“特产”,不强调“正宗”的概念呢?

其中一个因素就是“规模”——上面提到的几个企业品牌,在品类上都是佼佼者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你强调自己是“正品”或“特产”,言下之意就是市场上除了我们还有很多其他企业品牌,相当于放弃了在客户心目中的领袖地位。

比如海底捞,已经是火锅店的老大了,但如果一直说“我是正宗的四川火锅”,就相当于告诉顾客:

如果你想吃四川火锅,来我们家。但是如果你想吃潮汕火锅,港式火锅,韩式火锅,那就去另一家吧...

这显然不是很明智...

所以海底捞只会说自己是“好火锅”,不再强调自己是“四川人”...

(ps,海底捞规模小的时候“四川火锅”的口号很好——能一下子建立客户理解)

当然,据说他们因为规模大而放弃了“正宗”和“特产”的概念。确实有“以结果引领事业”的嫌疑——毕竟任何企业品牌都是从小规模做起,而不是大规模。...

更重要的因素其实是“诱因”。

1.地理激励与其他激励

所谓特殊产品,其实就是指在某一个地方独一无二或者出名的,有文化内涵或者历史的,或者只在某一个地方生产的产品。

比如:广东的凉茶,杭州的龙井,北京的烤鸭,东阿的阿胶,四川和重庆的火锅...

它以地域作为产品的诱因——比如人们想到某个地方,就更容易想到产品;或者因为人们喜欢某个地方,所以更容易喜欢那里的产品。

那么,回到这篇文章的题目:为什么特产不容易成为大企业品牌?

其实是因为:如果把区域作为产品的诱因,联想的频率和效率太低。

1)低频

以王老吉为例。

我们都知道王老吉是凉茶,凉茶是广东特产。

但如果不是“怕上火喝王老吉”(功能),而是“正宗广东凉茶”(产地),就意味着顾客一定会想到“广东特产”,那么就更容易把王老吉当成企业品牌。

但是,对于全国各地的客户来说,他们多久想到一次“广东特产”?

答案显然是:我不常想这个问题...

相比之下,“怕上火”则是更频繁(功能性)的诱因——只要看到火锅、小龙虾、辣椒,甚至只是晚上吃一口肉,就会想到“上火”,然后更容易想到能除火的王老吉。

是的,如果你想更顺利地推广你的产品,你必须找到一个频繁的诱因。

这里不只是特产,所有的产品都一样。

比如蜜琪拉啤酒。

它最初的口号是“节假日和节假日喝米迦勒酒的最佳时间”。

一开始整个广告反响平平,后来调整为“最适合喝米考勒啤酒的周末”,一下子风靡全美。

在这里,其实是因为“周末”是比“节日”频率更高的诱因。

再比如Kit Kat巧克力,因为它把自己和咖啡结合在一起,号称是咖啡的最佳伴侣,所以它有机会在短短一年内把一个逐年老化的企业品牌变成盈利。

这也是因为和“咖啡”捆绑在一起,比“巧克力”频率高。毕竟在美国,大部分人每天都喝咖啡,巧克力越来越只是偶尔的零食。

(ps,这里的搭配只是推广的概念,不是说巧克力和咖啡要捆绑在一起卖)

2)效率低

回到特产的话题。

如果一个产品把自己定义为“特殊产品”,除了联想频率低之外,其购买效率一般不高。

或者以王老吉为例。

如果王老吉把自己定义为特产,是“广东正宗凉茶”,就相当于隐性顾客:“你买王老吉是因为你喜欢喝广东凉茶。”

但是为什么广东人一般都要喝凉茶呢?

反正我也找不到什么有说服力的答案...(除非你是广东人/广东球迷/在广东旅游)

但是,如果是“怕生气”,就不一样了——大部分人都担心自己会生气,这才是更有说服力的购买理由。

是的,一个产品可能有很多卖点(比如性能、高端、新颖、方便等。),而“正宗”只是其中的一种,在大多数情况下,并不是最厉害的一种...

但很多从事特产生意的人却不这么认为,尤其是在特产产区出生的当地人。

比如我以前认识一个做年糕的人,他是徐州人,年糕也被认为是徐州的特产,所以他侧重于“正宗”——强调年糕的历史,以前传下来的技术,徐州的文化等等。,同时在淘宝上卖。

听了我的建议(初步建议把云糕定位为有文艺气息的小吃,侧重于办公、读书、旅游等场景,但无论如何不侧重于“正宗”),他马上说:

不是,这本来是我们徐州的特产,其他地区做的饼后来都抄了。通过关注正品,可以将产品与文化结合起来,设定一定的门槛。

这种思维其实是自我透视的产物——作为徐州人,肯定会比其他地区的人更了解和着迷徐州的本土文化,有自豪感。(他很典型:因为喜欢某个地区,所以更喜欢那个地区的产品。(

但是,对于其他地区的人来说,会不会有类似的想法呢?

我不需要说答案,是吗...

看完这个,也许你会问:

是不是说所有的产品都不适合走“特产”这条路线?

当然不是。

有些产品更适合说是“特产”,或者以产地为主要卖点,比如景德镇瓷器、杭州龙井、古巴雪茄、东北大米、法国香水等。

他们之所以能走“专业”路线,通常是因为他们都符合以下条件:

这个类别/企业品牌非常强调文化属性。如果是其他地区的“山寨货”,那就没什么价值了,比如景德镇瓷器;

这一类只产于某一地区,比如杭州的龙井,法国香槟区的香槟;

该区域确实有匹配的基因。比如东北的黑土地确实能长出更优质的大米,法国的浪漫文化确实能让香水越来越有魅力;(ps,这个“基因”一定广为人知)

同质化竞争严重,企业品牌可以通过“区域”进行差异化,比如东北大米;

当然,如果一个企业品牌只打算在景区做生意,也可以专注于“特色产品”...

前面提到的云饼,它不符合任何条件——这个范畴不强调文化属性;徐州也不是有名的糕点产地;整个云饼的品类竞争并不激烈(其现状是:品类本身并不热门);而且在景区是不卖的...

所以,把重点放在“特产”或者“正宗”上是没有意义的——既然整个品类都没做过,何必去抢穷亲戚的饭碗呢?

它要做的是强调整个品类的价值——带领亲戚出去赚钱,才有机会成为品类中的佼佼者。

就像当年的东阿阿胶:阿胶市场低迷的时候,并没有强调“买阿胶,找东阿阿胶”,而是一直在提升阿胶品类的价值。

同时也定了一个很高的价格,让其他阿胶企业品牌有机会进入市场(低价),共同放大整个品类。

最后,凭借价格高、规模大的特点,可以保证我们一直是阿胶的龙头企业品牌。

没错,东阿阿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如果你需要“头脑”来做公司的话。

2.关于激励的频率

如上所述,如果我们想更顺利地推广产品,就必须找到一个频繁的诱因。

这里要注意的是,频率越高越好。

心理学家以前做过一个实验:

他们为波士顿的一家餐馆制定了两个广告计划:

1.你想吃晚饭吗?想想波士顿的xx餐厅!

2.你想吃饭吗?想想波士顿的xx餐厅!

然后把这两个节目发给两组当地居民观看,看看哪个广告更让人印象深刻,引起传播和分享。

结果表明,阅读第一组文字的居民的传播率比阅读第二组文字的居民高20%。

是的,诱导的频率必须与整个产品的“刺激强度”相匹配,才能达到最佳效果。

如果一味追求“高频率”,刺激的强度最终会被冲淡。(不然不是每个品牌都以“心跳”为诱因吗...(

当然,到底什么是“匹配”?这跟品类的属性和企业品牌的规模有关。我不会在这里说。

总之,能做多少就做多少。如果一个概念想代表一切,那最后很可能什么都不代表。
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了之前《是你》里的一个求职者,拿出一个他花了三年时间设计的logo:

是的,是两个背靠背的字母“f”。

而这个logo并不是通常的logo,因为在它的背后,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...

在英语中,“F”可以代表:非政府、非营利、友谊、幸福、公平、自由、自由、房价、森林...有100多种美丽的含义。...

嗯,世界上所有的“好F”都是他的...

我没有看这个节目,也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,但我很惊讶他最后被录用了...

也是营销策划的一个岗位...

很多网友都在质疑他的能力。

但我认为,有这个概念的“人才”,其实是去普通企业时浪费的人才。

因为几乎没有商业规模能满足他的胃口...

或许,他应该直接进入这个世界上最大、最虔诚的宗教组织,以便有机会向人们展示他“博大精深”的文化内涵...

上一篇:[新闻营销]奥迪双钻这个企业品牌的互联网影响很

下一篇:[新闻营销]仁和集团的互联网企业品牌影响很大大


标题:[新闻营销]为什么“土特产”不太容易做成大企业
地址:http://www.wenfangge.com.cn/xinwen/34073.html


免责声明:文芳阁软文营销平台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